全方位的耳鼻喉科就醫管道

2021年10月1日 星期五

耳膜塌陷,負壓耳,雙耳悶塞感怎麼影響聽力

     耳膜塌陷是一種良性的生理變化,他表現是耳膜像內塌陷到中耳腔內,有時也稱作後縮袋(Retraction pocket)。這個現象在小朋友有較高的發生率,研究指出有8%到10%小朋友有不等程度的耳膜塌陷問題。

    持續的耳膜塌陷最常見原因包含耳咽管功能不好與慢性發炎。耳膜塌陷最常觀察到的點在耳膜後上方的位置,也就是緊張部(Pars tensa),其原因推測是緊張部沒有完整的環狀纖維層導致其結構比較鬆軟。且在緊張部的血管供應比較充沛,因此在發炎或感染時也較容易有明顯的異常。

    史上第一個耳膜塌陷的分類是Sade與Berco在1976年發表,將緊張部分類為第一等級到第四等級,自此,許多不同的分類方法也不對被提出,但大部分無法有效與臨床症狀做很好的連結。

    臨床上,緊張部的塌陷經常沒有造成明顯的症狀,其中輕症(Sade I)有40%的案例可自然恢復。但若塌陷較明顯並有在進展,可能導致聽力下降,耳膜穿孔,聽小骨鏈受傷,膽脂瘤形成。在15%的輕症當中,耳膜塌陷會進展到膽脂瘤前期並有4%會變成膽脂瘤。因此,正確的診斷並有效的控制緊張部耳膜塌陷是相當重要的臨床重點。

    在耳膜塌陷的治療上,可考慮觀察,治療耳咽管障礙,使用中耳通氣管或鼓室成形術。若採取觀察的選項,經研究發現Sade I的患者明顯恢復比Sade III還好,在聽力損失達10 dB以上的耳膜塌陷,有1%會進展到膽脂瘤形成,有6%會進展到耳膜穿孔,有6%會進展到聽小骨鏈受傷。

    因此在觀察到耳膜塌陷的病患,初步的分級以及後續的觀察可避免耳膜出現嚴重的併發症。

正常的耳膜

耳膜塌陷 Sade I

耳膜塌陷 Sade II






Share: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

精選文章

過敏性鼻炎是否能根治?

在門診中,健祐醫師常遇到一類病患,明明是初診,卻有10幾年的病史,也常有"從出生就這樣"的敘述,小朋友最擔心一直吃藥會不會有副作用,年輕人覺得得了一個永遠不會好的病很困擾,中年人大多看開了拿拿藥也算有治療了。但只要細問,大家都會有一個共通的疑惑:過敏性鼻炎,...

總網頁瀏覽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