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方位的耳鼻喉科就醫管道

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

口腔黏膜檢查與口腔癌、口咽癌及下咽癌的關係

        口腔癌為我國青壯年(25-44歲)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,平均死亡年齡為54歲,較其他癌症早10年以上。每年約有6,000名口腔癌個案,2,100人死於口腔癌,嚼檳榔、吸菸是造成口腔癌的主因。罹病後,輕則毀容,重則奪命。這類病變更大影響在其好發族群多是家中經濟支柱、孩童尚且年幼或父母漸需照顧的年紀,因此對我國社會安全網與經濟發展影響甚鉅。
實證醫學證明,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存活率。依國健署統計資料顯示,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,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男性26%死亡風險。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(含已戒檳榔)或吸菸民眾、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(含已戒檳榔)原住民,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,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,進而降低癌症的發生和死亡。
那口腔黏膜檢查與口咽、下咽有甚麼關係呢?頭頸部癌症具有「區域癌化」的特性,經長期致癌物質刺激,整體上消化呼吸道都處在癌症機率上升的風險之中。據研究統計,發生首次頭頸部癌症後(常見原發依序為舌底癌,下咽癌,口腔癌與扁桃腺癌),有19%會在頭頸部出現第二個不同癌症。因此,規律而有計畫性的追蹤不同的區域,是有經驗的頭頸癌醫師會為您設想的項目。
黃健祐醫師於衛福部嘉義醫院每周一上午門診,可安排口腔黏膜檢查,口咽、下咽、鼻咽內視鏡檢查,針對可疑病灶視排程盡量於當天安排局部麻醉口腔黏膜切片,若有疑似頸部腫塊亦可同日安排頸部超音波,頸部細針細胞穿刺,為您的頭頸部安全把關,及早得到正確診斷並規劃有系統的追蹤。



Share:

新增門診時段


 

自2021/11月起,健祐醫師增加每周四下午嘉義醫院門診,附設頭頸部超音波檢查。以及每周六上午在衛福部新營醫院新增一節耳鼻喉科門診,歡迎大家多加利用喔~

Share:

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

喉嚨痛的治療歷史

 喉嚨痛的治療歷史,在1853年,NEJM首先刊出使用碘液塗抹咽喉治療喉嚨痛,在1937年,幾項治療選項包含食鹽水沖洗鼻腔與喉嚨,使用水銀燈給喉嚨加溫,使用紫外線照射喉嚨。

接著有人提出使用X光照射,而且效果良好,建議廣泛用在所有人身上。
最絕的是這位Reeves大叔,他對300位慢性咽喉炎的患者照放射線治療,發現發炎的淋巴組織通通萎縮了變纖維化,解決喉嚨痛的問題。
過了將近100年,因為疫情減少了咽喉局部治療,我們又回到了原點,如果不想吃藥建議多用食鹽水漱口就好。



Share:

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

怎麼會聽見玻璃碎掉的聲音?

 



一般聽到異音可以區分為主觀性與客觀性。
主觀的聽到異音常常是不等程度的聽力喪失,耳咽管疾患或頸部肌肉牽扯等等。
客觀也能被聽到的是血管性的搏動為主。
健祐醫師有時候也聽到患者說像有蟲在爬,像有蟬在叫,或像廣播切到沒有頻道雜訊。
玻璃碎掉的聲音比較少聽到,但蠻常有感覺耳朵刺痛像有尖銳物在戳的不舒服感。經檢查是非常漂亮的耳膜,乍看之下非常正常,
但用內視鏡一看發現竟然有一根短小的頭髮黏附在上面。
一經移除就再也沒有聽到稀奇古怪的雜音了。
這種移除時要非常輕手,若不小心弄痛你,黃醫師還是得先說
I am sorry~
但處理過後耳朵就會更強壯囉。

Share:

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

高雄榮總教學門診

 今天回到高雄榮總,與學弟們分享6個處理困難呼吸道阻塞案例。雖然簡報都是白紙黑字,但背後都是活生生血淋淋的真實經驗,對每一個耳鼻喉科醫師,遇到急性上呼吸道阻塞都是絕急,更複雜就在做完氣切後血氧還拉不上來該怎麼辦。希望這些臨床經驗能帶給大家不錯的收穫



Share:

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

顯微內視鏡(Endoscopy)+顯微頭燈放大鏡(Loupe),解決老人半年聽力喪失

 年近80王老先生單耳聽不到半年,也看了一陣子診所不見改善,來到健祐醫師診間,耳鏡看到耳道通暢,但耳膜似有若無不是很清楚,接續用內視鏡一看是一整片耳垢緊貼著完全蓋住耳膜。配合顯微頭燈放大鏡把耳垢從邊緣掀開,完整取下整塊蓋子,王老先生瞬間耳聰目明,開心的不得了,後續也不用滴藥,立刻改善了聽力的問題。






Share:

2021年10月1日 星期五

耳膜塌陷,負壓耳,雙耳悶塞感怎麼影響聽力

     耳膜塌陷是一種良性的生理變化,他表現是耳膜像內塌陷到中耳腔內,有時也稱作後縮袋(Retraction pocket)。這個現象在小朋友有較高的發生率,研究指出有8%到10%小朋友有不等程度的耳膜塌陷問題。

    持續的耳膜塌陷最常見原因包含耳咽管功能不好與慢性發炎。耳膜塌陷最常觀察到的點在耳膜後上方的位置,也就是緊張部(Pars tensa),其原因推測是緊張部沒有完整的環狀纖維層導致其結構比較鬆軟。且在緊張部的血管供應比較充沛,因此在發炎或感染時也較容易有明顯的異常。

    史上第一個耳膜塌陷的分類是Sade與Berco在1976年發表,將緊張部分類為第一等級到第四等級,自此,許多不同的分類方法也不對被提出,但大部分無法有效與臨床症狀做很好的連結。

    臨床上,緊張部的塌陷經常沒有造成明顯的症狀,其中輕症(Sade I)有40%的案例可自然恢復。但若塌陷較明顯並有在進展,可能導致聽力下降,耳膜穿孔,聽小骨鏈受傷,膽脂瘤形成。在15%的輕症當中,耳膜塌陷會進展到膽脂瘤前期並有4%會變成膽脂瘤。因此,正確的診斷並有效的控制緊張部耳膜塌陷是相當重要的臨床重點。

    在耳膜塌陷的治療上,可考慮觀察,治療耳咽管障礙,使用中耳通氣管或鼓室成形術。若採取觀察的選項,經研究發現Sade I的患者明顯恢復比Sade III還好,在聽力損失達10 dB以上的耳膜塌陷,有1%會進展到膽脂瘤形成,有6%會進展到耳膜穿孔,有6%會進展到聽小骨鏈受傷。

    因此在觀察到耳膜塌陷的病患,初步的分級以及後續的觀察可避免耳膜出現嚴重的併發症。

正常的耳膜

耳膜塌陷 Sade I

耳膜塌陷 Sade II






Share:

精選文章

過敏性鼻炎是否能根治?

在門診中,健祐醫師常遇到一類病患,明明是初診,卻有10幾年的病史,也常有"從出生就這樣"的敘述,小朋友最擔心一直吃藥會不會有副作用,年輕人覺得得了一個永遠不會好的病很困擾,中年人大多看開了拿拿藥也算有治療了。但只要細問,大家都會有一個共通的疑惑:過敏性鼻炎,...

總網頁瀏覽量